首页 / 新闻 / 内容

谈谈“中医脐疗”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一起看看“脐疗”的前世今生:
“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草茎,兽皮,唾液等贴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的外伤。用树枝,干草燃烧御寒,这是外治法的起源。

从战国到秦汉,脐疗已经从初步运用逐渐转向理论上的深入探索。战国时期经典巨作《黄帝内经》及之后的《难经》针对脐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联系做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焦,经历五脏六腑。隋唐时期,孙思邈《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广泛记载脐疗。隋唐时期,还发明了许多脐疗膏药,如今沿用的“紫金膏”“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渊源与此。

脐疗理论基础:
从中医经络学角度来看,脐是奇经八脉之一”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又名“脐中”气舍,维会,命蒂,前命门等。 脐穴名神阙,其旁又有足少阴肾经冲脉、足阳明胃经通过,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连贯通人体诸经百脉,冲为血海,又为经脉之海与任、督二脉“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汇通。脐可联系全身经脉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为人身天赋予生命之根蒂。

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带是联系胎儿与母体的营养通路也是胎儿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通道,胎儿出生后,脐动静脉的作用虽被体循环所替代,但与全身各处的联系仍未完全退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与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壁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所以脐可以通过旺盛的血液循环与全身沟通。
脐部皮肤也有特别之处,表皮角质最薄,屏障功能最弱,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药物最易穿透,渗透力强,药物较易透过脐部皮肤角质层,迅速表皮弥散,入血通达全身。可见脐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易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数学理论(黄金定律)
提到黄金定律又称黄金分割比,人们不禁想到0.618,这个奇妙的数字。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他农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是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树叶。处处蕴含着这种比。医学界也有人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有了惊奇的发现。从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与从肚脐到头顶的长度的比值恰好是0.618. 等言之,肚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也是调节人体的最佳作用点。(文章来源联众医药网)